對於畢業,你感覺「人生即將(早就)開始」的興奮多一些,還是「人生即將結束」的惆悵多一些?如果是前者,以下的文字將與你無關。反之,或許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放慢腳步,認真思考這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。
每年6月或7月,會有一群學生,進入公司,做著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工作,念著自己也不相信的企業願景;會有一群學生,逃避式的開始唸碩士、雙碩士、博士,然後到了某年的6月,成為上述那群學生之一;也有一群學生,摩拳擦掌準備成為善用浪費人民稅金的公務員。
「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,80 歲才埋葬。」本間久雄這句話寫得早,他本人肯定沒想到,過了數十年光景,這樣大量假性死亡的悲慘情況,卻要提前到大學生一畢業的22歲。這句話如果讓我翻成白話文,那大概會是:「做人如果沒夢想,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?」
(摘自維基百科:鹹魚是以鹽醃漬後,曬乾的魚。基本上,就是死掉的魚。)
恐懼與焦慮,我們被嚇成一條鹹魚。
你的人生是不是在畢業的那一刻就結束了?如果你對這個問題得答案感覺到一絲恐懼,切莫要被恐懼逼急,忘掉那些開始準備履歷的同學,也忘掉那些畢業等於失業的媒體標籤(想想鹹魚的故事,重點不是會不會鐵頭功,而是你把它用在哪。)
大概4月開始,汲汲營營的學生,差不多會開始炫耀自己拿到的offer、即將前往面試的公司以及看不上眼的產業,伴隨著各種比較、徬徨、堅定的聲音,學生對於未來迷茫不知去向的焦慮感會升到最高點。
在這種恐懼與焦慮的氣憤下,薪水、職位、外不外商、福不福利的考量,會開始超越熱情與信念的重要性,當我們被世俗價值澆熄了的熱情、斬斷了的信念,這個社會便成功將你變成一條鹹魚,煎煮炒炸由不得你。
承認吧,其實你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。
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也未曾努力尋找過,甚至根本不願意面對這個問題。我們往往「害怕思考,害怕痛苦的思考過程,更害怕思考出讓自己不舒服的結果」,特別是在即將畢業的最後一個學期,我們深怕思索「自己到底想做什麼?」的問題時,發現自己的興趣根本與所學無關,而過去經歷也早已變成龐大的沈沒成本,令你不敢輕易放下。
在追尋這個問題的過程中,我們總是不斷嘗試、不斷努力、不斷碰撞,但大多時候我們只是在欺騙自己,其實撞的滿頭包,我們仍然沒有答案。更糟的是,往衝的越快、越遠,我們越不敢停下。
實則更多時候,在奮力向前衝刺的過程中,我們更應該要停下來,用力的思考,不斷挖掘自己,試圖找出過去所有經歷對於解答人生目標的意義。
如果不知道要駛向哪個碼頭, 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。